第318章 陈情出师(1/1)

本朝的太子乃是一位极接地气的储君, 不着调的作风不仅在朝堂上很有名气,就是在民间也是如此, 常常作为京城百姓饭后茶闲的谈资。

或许连萧弘本人都不知道,百姓们对他这位太子其实很有好感。

无他, 哪怕他做的再荒唐, 令朝中大臣再头疼, 弹劾的折子跟雪花一样, 也不会伤害百姓一丝一毫,那些只有上流豪门才懂得礼仪规矩百姓们是不会苛求的。

相反,他南下治水惩治奸佞,北上抗敌保卫国家, 广开边贸富裕国库……这一件件才是百姓真正看在眼里,记在心上。

喜欢男人这种事……除了惊讶, 好像也没别的。

再说喜欢的还是那位文曲星下凡啊, 似乎只能说太子殿下的眼光还挺好!

茶馆酒楼的说书先生又有新故事,百姓们在无聊的生活中终于找到了新的乐子,一个个津津乐道。

然而百姓们无所谓,可另一个阶层却几乎跳起脚来!

贺惜朝如今可是士林的楷模, 他的一言一行, 他的行事准则被多少读书人奉为圭臬,有多少人是他的拥护者, 准备跟随着他的脚步他的事迹进入官场。

以贺惜朝的声望和名誉,萧弘这么做,简直是在折辱他。

学成文武艺, 售于帝王家,为国鞠躬尽瘁自是万死不辞,可不代表就连尊严身体都一起出卖!

贺惜朝为了太子付出了那么多,如今还被困在匈奴,率军救他回来是应该,而太子居然公然在垂涎他,简直岂有此理!

他们压根不信萧弘出自一片真心,哪怕真有,已娶太子妃,将来还会有三宫六院,又何必说出来,是个人干的事儿?

将来贺惜朝回来,又该如何面对萧弘,面对文武百官,面对天下悠悠众口,那是他们前路光明的灯盏,是指引的方向啊!

萧弘若真心爱护,恪守君臣之道不好吗?

而贺惜朝,他前程似锦,眼看就能位极人臣,一切的理想抱负都即将实现,如灼灼闪耀如天上星辰,怎么会成为佞幸之流,跟储君搞在一起?

所以一定是萧弘一厢情愿!

这简直像捅了马蜂窝了。

于是对萧弘抗议的声音瞬间就起来,几大书院顿时群情激动,坚决维护他们心中的如月光般纯洁的小贺大人。

读书人的战斗力真不是一般人能抵挡的,各种言辞激烈的檄文一日之内就能来几大篇,在各大书院之中流转,有的随着弹劾折子一同到了御前,要求天乾帝给个说法。

哪怕几位阁老已经三缄其口,约束下方,但依旧焦头烂额。

天乾帝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一本本弹劾的折子,冷冷一笑,很想把萧弘的狗头给敲爆!

烂摊子,果然是烂摊子。

“让这混账东西自己去想办法,不然这辈子也别想见到贺惜朝!”帝王的咆哮在清正殿里响起。

此刻,萧弘跟宣灵正面对面地坐在书房里,彼此摊开一张纸,手里的笔蘸饱了墨,似乎要写什么。

然而他俩互相看了好几眼,也没一个人动笔。

宣灵忍不住问:“你想写什么?”

“陈情表。”

宣灵顿时睁了睁眼睛,觉得自个儿幻听了。

“你那是什么表情?”萧弘看到宣灵满脸不信的样子,不满道,“谁让那群书生骂我骂得那么难听,我得掏出真心给他们看看!我想写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来,让他们知道我对惜朝的心日月可鉴,天地可表,钟情不二,感动死他们!”

闻言宣灵抽了抽嘴角,然后说了一声:“哦……”

“……”萧弘觉得他在里面听出了鄙视的声音。

他抬起笔落下几个黑点,写下两个字,然后卡住了。

眉毛打结了半晌,最终他还是将这张纸揉成卷卷,丢尽了箩筐,接下来便是长久的发呆。

宣灵就这么看着他,凉飕飕地问:“怎么不写了?”

肚里半瓶墨水,跟文采从来不搭边,文章困难户的萧弘艰难地抹了一把脸道:“我再酝酿酝酿。”

宣灵顿时冷嗤了一声,表示不屑。

萧弘听了不太高兴,便抬起头来,一看,对面也是一片空白呢,那笔都悬了好久,也没见这姑娘落下。

“你呢,你要写什么?”他反问道。

宣灵说:“皇上一直没同意咱俩和离,我得催一催,这次我一定要摆脱太子妃的身份,出兵匈奴,为国征战!”

所以这位要写的是出师表。

“那你怎么还不写?”萧弘纳闷道。

闻言宣灵顿时冷下了脸,神情有些纠结。

文武全才乃是很高的赞誉,一般够得上两样的绝对是未来的朝廷栋梁。

显然,这两位都不是。

偏科偏得分外严重。

陈情表好写,然而一篇情真意切的陈情表那得需要文采和功底,当然出师表亦然。

“呵呵。”萧弘眉毛挑了挑,一副五十步你别笑我百步的模样。

宣灵:“……”她有点想揍人。

笑过之后,萧弘又叹了一声:“唉,要是惜朝在就好了,我那些奏折都是他代写的。”

他满腹情谊无从落于纸上,实在惆怅。

而宣灵一般能用武力解决绝对不废话,直到这时她才发现有些抓瞎。

“你手下不是有很多书生吗,翰林院最擅长这些,找个过来?”宣灵有些暴躁道。

然而萧弘哀叹道:“我垂涎了他们心目中的小贺大人,一个个早就不认主子了,那些讨伐我的檄文上还有他们的大作哟。”他啧啧两声,“火气那么大,何必呢?”

回头来你们的心中月光还不是栽在我这个棵歪脖子树上。

萧弘一点也不恼怒,反而将来他和贺惜朝神仙眷侣般同进同出,让这帮打鸡血般的文人看到,想想那吃惊的模样他就爽。

现在骂我骂得痛快,将来打脸别太疼哦。

前面的桌子上传来敲击声,只见宣灵面无表情地看着他道:“你傻笑什么,想好怎么办了吗?”

萧弘回过神说:“这样吧,咱俩啥水平,一般人都知道,那些文章打死也写不出来,所以就别跟着学了。”

“不写了?”

“不不不,还得写。”萧弘拿着笔杆挠了挠头说,“这次是惜朝不在京,所以矛头全部对准了我,可若是他在,必定少不了人会骂他谄上媚主之类难听的话。我这次要是不封住这些人的嘴,等从匈奴将惜朝接回来,还得来一次,我可舍不得惜朝被这样骂,那样我会打人的。”

这话让宣灵很意外,也颇为认同,于是她说:“所以……”

“你知道我是怎么哄爹的吗?”萧弘忽然问。

你哄爹的本事这全天下说第二,没人敢争第一。

英明圣武的皇帝陛下到他家太子面前就变得毫无原则,活脱脱一个溺爱儿子的慈父。

这个千古问题,怕是整个京城都在仔细探究,甚至后世面对帝王的诸多皇子怕也得好好学学。

宣灵自然也好奇:“什么?”

“记住七个字:大胆,用心,脸皮厚。”

宣灵:“……”

“试想我爹我都搞定了,还怕一群端方的书生?”萧弘啧啧两声,忽然心有所感,顿时提起笔来,挥斥方遒。

两个时辰之后,萧弘揉了揉自己的手腕,把笔一扔:“大功告成。”

不知什么时候天已经暗下来了,书房里掌了灯,宣灵就站在他的身边,拿着他写得纸正看着。

厚厚的一叠。

“你这写的……”宣灵不知道该怎么评价。

“感动吗?”萧弘期待地问。

宣灵皱了皱眉,感觉浑身有些不对劲,她斟酌着语气道:“倒是真情实意,不过会不会太肉麻了一些,而且通篇白话,怕是……得遭人病诟。”

那帮子书生还不得鄙视死你?这种文章配得上大才子贺惜朝?

然而萧弘却不以为然:“肉麻什么,我这叫发自肺腑,我跟惜朝一块儿长大,他的好我能说上三天三夜都不带停歇呢,这若不是出自我的内心,哪写得出来?而且就是因为白话,才显得我更为真诚,再说本太子也就这水平。”

萧弘美滋滋地将稿子都收起来继续说:“我要是不喜欢他我简直就是个睁眼瞎,对不对?别说书生,就是百姓稍微读点书都看得出我隐藏在文字之后的那份卑微,渴求的……爱。求而不得,辗转反侧,说的就是我,什么太子,身份那都不重要!”

“但是你没写他也喜欢你啊?这才叫两情相悦。”宣灵疑惑道。

“这我怎么敢写?我家惜朝纯洁如水,一心为国为民,犹如天上神仙,哪儿能耽于凡夫俗子的情爱。反正说到底就是我情不自禁,看不得他受一丝一毫的伤害,一时激动没忍住多年情愫,所以当堂不顾一切请命救他回来。而且我承诺了,等凯旋之后,我会光明正大地追求,体贴入微地感动他,以真心打动他,拿江山为聘,一生一世一双人,白首不相离,啊呀,让天下见证……这份情谊还不够感动啊?到时候惜朝故意拒绝我几次,再被我的真心打动答应,这不就是一件美谈了吗?”

萧弘说到这里,自己都要眼泪汪汪了,他望向宣灵,补充了一句:“当然,前提是,你得先踹了我,让我恢复光棍的身份,不然我这么写就是耍流氓了。”

他朝宣灵面前的白纸努了努嘴:“抓紧时间。”

宣灵觉得让她学着萧弘那厚脸皮实在有些为难,可是让她酝酿出一份像样的出师表又不可能。

萧弘看她犹豫的模样,不禁道:“要不,我帮你写?”

“不用。”宣灵想也不想地拒绝了。

她虽然文采不行,但至少还是个正常人。

可若是搁到萧弘手里,她怕将来不能见人。

“行了,行了,你出去,明儿早朝之前,我一定能写出来。”宣灵烦躁道。

萧弘爽快地答应了,他抱着自己那几张肉麻兮兮的陈情表,决定再多去抄几份,到时候大街小巷都贴一贴,务必让京城百姓跟着同情他,支持他。

第二日的朝堂,未免萧弘挨骂,一开朝谢阁老就提议向匈奴出兵,就将领人选展开激烈的讨论。

出兵乃是大事,毕竟贺惜朝等几位鸿胪寺官员还在匈奴手里。

不管太子殿下究竟怎么行事悖逆,这军国大事是不能耽搁的。

这几年,随着国库丰盈,大齐的军备军饷皆是按时发放,粮草充足,自是打得起这一场战。

再说匈奴正当内乱,实在是个大好机会。

所以哪怕有几个反对之声,也在赞同的浪潮中被淹没。

出兵已是朝廷的共识。

只是就将帅的人选还在商榷。

本来太子殿下愿意出征,乃是鼓舞人心之事,再好的人选也没有了。然而渲染上那一份别样心思,就让人不那么乐意。

所以反对萧弘挂帅的还真不少,而且多是端方的文臣。

萧弘那张嘴炮一时之间居然还吵不过他们!

而丹陛上的天乾帝估摸着也破罐子破摔了,随他们吵,端着茶悠悠喝茶,压根没搭理。

萧弘吵赢了,他就点帅,输了,正好让这个混账东西歇了心思。

且看看他情种般的儿子为了贺惜朝会有多大的战斗力。

至于几位朝廷重臣,也是懒得参和,如王阁老这般特别想让萧弘吃上一鳖。

然而正当朝堂吵成菜市场的时候,忽然一声高亢的声音传进来,只见一个侍卫进殿禀告道:“皇上,太子妃请求上殿。”

此言一出,吵杂的声音顿时犹如百只鸭子被掐了喉咙,完全静默下来。

天乾帝神色一凌,沉声道:“宣。”

于是宣灵带着她那份出师表和和离请愿书慢慢地走上朝堂。

待宣读完毕,整个大殿再一次哗然。